首頁 |
|
在生態人文畫卷里“重生”
“海上調玉琴,一弦清一心?!泵慨斘乃嚽嗄暾驹谥需F二十局北海西村港跨海大橋橋面浸潤北部灣徐徐拂過的海風,總會望著“我”觸景抒懷。
“我”是誰?“我”是西村港跨海大橋21號主塔上的一根斜拉索,熟悉北海歷史的青年,會把“我”比作“琴弦”,因為“我”本身就大有來頭。
西村港跨海大橋的雙主塔造型來源于北海出土的西漢文物銅鳳燈,為了將現代橋梁技術與歷史文化完美融合,建設者們把銅鳳燈形象演繹成橋塔造型,他們以“鳳冠琴韻”的構思,通過張拉“琴弦”拉索使“我”獨具魅力,這可是全國首創哦。
像“我”這樣的“琴弦”,大橋總共有80根,“我們”呈空間雙索面扇形布置在大橋兩個主塔兩側。為了把“我”和“兄弟們”布置好,建設者們可遭了好多罪。北海長夏無冬,年均雷暴天氣100天以上,夏季持續性40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占三分之二,海面上空氣鹽濃度每立方米接近10萬等份。在“安頓”過程中,農民工們的工裝每天都布滿樂成塊的“汗斑”。臨海居民家的“四驅兄弟”也深有體會,因為海風裹挾著海鹽,常常幾年他們就“風光不在”,油漆大塊脫落,滿身銹跡斑斑。
作為一根斜拉索,“我”肩負著承擔主塔及橋面重量的重任。為了將海風海鹽對“我”的“傷害”降到最低,建設者們除了在“我”身上涂滿高強環氧涂層,還給“我”穿上了滿是高科技的“護甲”——包裹同步擠壓成型的高密度聚乙烯防護套管。為了確保整座大橋的施工質量,建設者們對“我”的每個“戰友”都進行了最嚴格的檢測和維保。來自南寧的編碼SWV96809-1鋼筋兄弟,經過一系列專業檢測后才能融為大橋的“錚錚鐵骨”;旁邊的橋墩“大哥”身上涂滿了環氧富鋅防腐漆;主塔承臺“鍛體”過程中,建設者們專門為“他”建立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計算模型,不斷優化混凝土配合比設計,使內外溫差得到有效控制,避免混凝土溫度應力裂縫而產生“自爆”……建設者們給予“我們”的全方位防護,讓“我們”有效抵御海洋高腐環境侵蝕,更長久守護北海萬家燈火。
每天陪“我”“說話”“唱歌”的蒼鷺、剪尾總是絡繹不絕,招潮蟹、大眼蟹覓食筑巢忙得不亦樂乎,環顧東西兩岸,3000畝紅樹林蔚為壯觀……現在,“我”也成為這一幅極富濱海濕地風情和漁家文化內涵的“一員”了。這真的要感謝建設者們,建設以來,他們始終嚴格執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、同時施工、同時投入使用的“三同時”制度,第一時間向當地相關部門提交了《環境影響報告表》,施工中對可能波及的“紅樹林”進行移栽,使其存活率達到100%;潮退時組織人員清理海洋垃圾,守護生態環境,他們真是北海的“綠色衛士”,“我”與有榮焉。
千年潮未落,風起再揚帆。感謝大橋的建設者們,是他們讓“我”在邁向新征程的北?!爸厣?,讓“我”在“大力發展向海經濟”大背景下承載新的榮光。